怎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在教职工学习会上的讲座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出问题。从我心理治疗的实践来看,来治疗的大部分也是初高中学生。对很多家长来说,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会感到非常苦恼,非常无奈。不管不放心,何况即便不想管学校的老师时不时的把你叫过去或者给你打个电话告你孩子一状你不管都不行。可是管吧,孩子大主意,根本不听你的,管急了他可能离家出走甚至寻死觅活的。在我治疗的学生中,确实有因为管攒了割腕的,拿脑袋撞墙的,跟父母对打的。让上学不去,你一说他他就威胁要死。我在治疗实践中接触这样的孩子很多。

实际上,我们应该这样理解,青春期和更年期一样,也是自然规律,必经阶段,不可避免。而且青春期也是青少年人生成长的非常重要时期,只有他不再把你当回事了,不再崇拜你了,你的孩子才可能步入成长进步的快车道,才可能超越你,才可能有出息。可以这么说,如果你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一点逆反没有,还是你说什么是什么,那么你的孩子一定不会有多大出息。那就是黄鼠狼下耗子一辈不如一辈了。

那么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容易和家长产生对立、产生冲突的原因在哪呢?关键点在于孩子在成长在进步而家长却没有相应的成长和进步,还在延用过去对小孩的管理教育模式和方法。一句话,是你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你的观念你的教育模式滞后了。

那么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我们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呢?我们首先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心理活动规律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身体的急速成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使这个阶段的少年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这就是成人感。具有成人感,渴求被尊重,要面子。但由于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已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实际上,我相信,很多打架最后犯罪的并不是什么大事,都是因为一句话感觉被伤了面子要挽回这个面子造成的。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已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玩世不恭,目中无人,不服管。但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却没有主意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但他们又不愿意和父母、老师请教。于是容易和社会上比自己大的青年混在在一起。从而沾染上恶习。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出现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往往会使自已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这是因为成人感和独立自主意识所致。另外的原因是这时的孩子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又增加其闭锁性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他们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备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并得到他人的理解。这种开放胸怀的愿望促使他们很愿意向同龄朋友或大些的朋友推心置腹。所以这个阶段选择什么样的朋友非常重要。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青春期少年通常要表现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干,如获得成功或良好成绩,就会马上飘飘然、小尾巴翘得高高的。如果遇到失利或失败就马上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这两种情绪体验常常交替出现,一时激情满怀,一时低沉沮丧。

针对青春期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帮助你的顺利度过青春期呢?我的体会是要把握好四个原则

第一、 要给孩子成长空间。作为家长,要敢于放开,敢于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我曾经针一对因为孩子逆反感到苦恼来治疗的学生家长说,作为家长不要什么事都管,“大事要管住,小事要放开”,那个男的说。我们家的正相反,她“大事管不了,小事瞎磨叽”。其实也正因为家长总是在小事上磨叽,絮絮叨叨,让孩子烦不胜烦。所以才形成了不管大事小事、不管你说的对与不对都不再听你的了。好多家长总怕孩子出问题,恨不得把孩子整天拴在裤腰带上,这不仅扼杀了孩子的成长,也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参考案例:青春期的叛逆)。

我体会,所谓大事管住是说,只要孩子不吸毒、不**、不结交流氓团伙就可以。无论是学习、购物、吃饭、穿衣等各种生活方面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尽可能让他自己拿主意。哪怕这个选择这个主意事后证明是错的又有什么呢?他会从中接受教训,这也是成长啊。你如果管他吃饭,他觉得吃饭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就是痛苦。

我们说,人生是一个竞技场,我们再心疼孩子也无法代替孩子,你的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你去参加竞技,既然如此,就不要对他过于保护过于限制,而要在怎么让他能够尽快尽早适应竞技环境上下些功夫。

第二、 要真心欣赏鼓励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我们都上过学,我们对哪一个科比较喜欢,一定是这科的老师曾经夸奖过自己,这个老师可能是小学老师呢但他奠定了一生的兴趣。而我们对哪一科不愿学很可能是敎这科的老师曾经伤害过自己。我治疗过一个原来学习很好的孩子,在六年级的时候因为一次没有考好,被很“负责任”的老师叫到讲台前训斥讽刺了一番,结果这个孩子从此性情大变,不仅失去了学习兴趣,而且变的谨小慎微不敢和人交往了。

我们说,作为孩子当然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家长应该做的不是通过寻找他的缺点指责他的缺点让他更完美,而是要通过夸奖鼓励他的优点扩大他优点的覆盖面来减少改正缺点。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对待孩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该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上进心都希望自己得到认可。

拿学习来说,每个人都有爱学好学的天性。这就和动物学习生存技能一样是有天然积极性的。但这种天性是需要保护和激励的。保护和激励好了,在学习阶段就会孩子轻松家长省心,反之,就会事倍功半。比如发育正常的孩子,一般来说,1岁左右就会说话了,表达清楚了。学过外语的人应该有体会,一门语言多难学啊,但你或者你的孩子竟然一年就学会了,难道不是奇迹吗?难道不是天才吗?当过家长的人可以回忆一下当年我们是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呢?当孩子在你的反复耐心引导下含糊不清的喊出了“爸、妈”时,我们高兴的又是抱又是亲,即使孩子说出了第一个脏字时,我们也会面带微笑,夸他“看我儿子多聪明,不用教就会骂人了”。那时我们给予孩子的是什么呢?是鼓励。孩子虽然对你说的话不一定懂,但他是懂得你的表情的。在家长的不断鼓励之下,孩子的这种爱学好学天性被很好的挖掘出来了。可以说,那时的家长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称得上是心理和教育大师。

但不幸的是孩子开始上学了,有成绩作为标尺了,有同学作为参照了。于是家长开始功利了。“你怎么只考了98分,那2分呢?怎么这么大意?你看人家谁就考了双百”。“你怎么这么笨啊,连谁都比不过。”“赶快写作业,不写完别想吃饭”。“就这成绩还能上大学吗?能初中毕业就不错了”。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也在费尽心机的督促、刺激、挖苦学习成绩差些的孩子,甚至用体罚和排名羞辱他们。一句话一个表情算不了什么,但可怕的是这些家长和老师 用耐心用恒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样的否定。他们辛苦的结果当然毫无例外的使这些本是创造过奇迹的天才厌学弃学了,而这种潜意识中的厌学 弃学情结一旦形成,学生自己都很难控制和改变。

所以, 欣赏和鼓励就像氧气和食物、水一样,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当孩子付出了辛勤的耕耘之后.适当适时的欣赏和鼓励会产生良好的正面效应,。当然,鼓励和夸奖也要真诚、适度,别孩子写两字你就说,“哎呀,我们宝贝这字写的像书法家呀”,刚算对两道题你就说“我们宝贝这题算的比陈景润强多了呀”。孩子不会傻到你夸什么他就信什么的程度。

第三、 要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同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要求家长要放下架子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朋友怎么相处啊,真诚、平等、尊重。绝不是我说什么你就必须听什么,而是要多听对方的心里话,多体会对方的心情和处境,多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有的家长说,“我是想和孩子成为朋友啊,我给他讲道理的时候也让他说他就是不吭声啊。”原因在哪啊,在于你总想你说的多么有道理自己是在多么多么的为他好,你是在强迫他顾及你的感受。这样的交往方式怎么可能有好的效果呢。那么怎么做到放下架子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呢?我曾经多次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孩子逛商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有什么启发呢?就是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包括荒唐的行为背后都有他自己认为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作为家长,不管发生什么事情,要做的首先是听听他的理由。比如有的家长说孩子品德不好,爱撒谎。说老师要什么费,然后上网去了。我问,“比如孩子说上网吧朝你要钱你给他吗?”“当然不给啊那是不务正业。”我说孩子撒谎是家长逼出来的。比如,有的家长说自己孩子偷偷摸摸搞对象的问题,我说,“他光明正大的搞你同意吗?”青春期的孩子有这种冲动很正常啊,关键是怎么引导。

心理治疗之所以不同于做思想工作,不是咨询师比老师、家长更能掰呼,而是站的角度不同。老师和家长是从社会道德、学校规范的角度来讲道理,咨询师是站在朋友的角度从患者本人利益的出发来考虑问题,就是真正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在治疗实践中,很多逆反期的孩子和家长关系紧张,但和我却成了朋友。包括一些打架成瘾的小霸王。(案例:噩梦醒来艳阳天)在给他治疗接触中,我也发现了他的许多闪光点。唱歌声情并茂、素描栩栩如生、文章优美含蓄,甚至他还写出了一首表达高中生心声的歌词《咔咔,男子汉的小天下》,然后找人谱了曲。在一次治疗后,他满含激情地为我演唱了这首属于他们自己的歌。我一面欣赏聆听,一面在想:如果不是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谁能想到这个让老师家长头痛的“小老大”竟然会是才华横溢、内心世界如此多姿多彩的“小才子”呢?如果老师家长多懂一些心理学知识,多带些欣赏的眼光来和他们交流,多下些功夫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孩子们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另类?孩子们的内心怎么可能不是艳阳高照呢?

第四、 要学会正确的爱的表达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人数占青少年总数的16%以上。更为严重的是,一份调查显示曾有自杀念头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10.9%,曾做好自杀准备的学生占4%。

就在今年2月18日晚21时左右,湖南省新化县一网吧发生一起杀父事件,一名14岁少年因不愿上学,跟前来规劝的父亲发生冲突,少年用匕首当场将父亲刺死。

我们说,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大多数老师都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学有所成有出息的。但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叛逆或出现问题呢?这和我们“棍棒底下出孝子”“严是爱松是害”“严师出高徒”等传统理念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我治疗过一个初中男孩,小孩长的特别周正,也是很多女生的偶像,(到我这来治疗的城里初中女孩很多对他都很崇拜)但在城里学生中名声很大,一到严打的时候,南所北所都会跟他打招呼“老实点别偌事啊”,他半小时之内就可以纠集上百人包括社会青年。一所中学校长曾经打电话央求他妈“千万不要让你们儿子到我们这找茬了,好些孩子因为怕打都不敢来上学了”。

看着挺乖巧懂事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的呢?在催眠中,让他看到自己成长经历中被伤害的事件的时候,他多次看到自己被父亲毒打,泪流满面,灰色气体黑色气体很大很多。你能说他父亲打孩子后不心疼吗?他不是为孩子更好吗?但是这样的爱从心理角度来说,伤害是相当大的。孩子被打了,又不能反抗,这些负面情绪就会积淀到潜意识之中,那么积累多了它就要有宣泄的口子。这样的宣泄口子一个是对自身攻击比如割腕、比如自杀,另一个是对别人的攻击。我曾经到检察院给未成年犯罪的青少年讲过课,这些犯罪的青少年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长的人高马大、凶神恶煞,大多数文质彬彬、沉默寡言,之所以犯罪就是长久被压抑最后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所以,我们说,你爱孩子是一回事,能不能让孩子感觉出你的爱是另一回事。(一个母亲领着七八岁的孩子去逛公园。丢了。会怎么做)。

总之,在青春期的孩子,没有逆反就不会有出息、逆反强烈就会出大问题。在这个时候,家长要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孩子有话想和你说,敢和你说。一旦形成了这样的亲子关系,孩子不会有大问题。

赵伟|慧聪心理

我是赵老师,拥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认证。 蓟州慧聪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蓟州区委党校特聘心理讲师,蓟州区从事心理咨询第一人,蓟州区从事心理讲学培训第一人。 自2009年从业以来,已有累计超过1万小时的临床经验,帮助1200多名心理患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走出了困境; 为蓟州区处科级优秀人才、退役军人、甘肃武威、古浪干部开展“职场心理”、“亲子关系”等心理培训200余场次 咨询:13652157631

咨询案例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或
微信搜索zhaojian893053

QQ扫描上方二维码或
添加QQ好友30958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