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心理疾病中的顽疾,也是每个心理咨询师都要面对的一个考验。
所谓顽疾、考验并不是说在治疗技术上有什么特殊的难题,而是因为抑郁症患者缺乏改变意愿、很少能主动配合和他们心理能量小、转化慢造成的。
一方面,他们习惯于否定自己否定他人(这里的他人当然包括咨询师),另一方面,对他们的治疗相对周期会比较长、见效会比较慢。更重要的是几乎每个患者都看过大量心理学的书籍,可以说都是半个咨询师。所以治疗难度可想而知。很多咨询师面对这样的患者很容易会产生挫败感,而患者的流失、半途而废比例也会比较高。
这是一位40多岁的上班族女性,患有中度抑郁症,已经在北京安定医院检查和吃药一年多了,病状却反反复复。她是经过一位信得过的熟人介绍来的。从她第一次打电话表达想来治疗到真正来治疗间隔了半年多时间。当她一坐到我面前,我明显感觉到了她的怀疑和不安,也观察到她脸色苍白、不苟言笑、不敢直视的外在表现。
对抑郁症的治疗首先是要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而且这种信任关系的维护要贯穿始终。在这方面,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包括讲解治疗原理、治疗方法和效果,包括倾听和关注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包括每次治疗之后和她探讨交流所采用的治疗技术。当这样的关系建立之后,治疗变得顺畅了,在一次对过去负面心结的化解过程中,她边哭边说,宣泄的淋漓尽致,清醒以后她告诉我这是几年中都没有享受过的感觉了。
在第一个疗程取得她的信任并使她感觉到治疗效果后,我开始给她留家庭作业:每天要写出生活中让自己快乐高兴的事情。由于抑郁症患者是像带着灰色眼镜看世界的,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件能让自己高兴的事情,所以这样的作业对他们是非常难的。但由于前期信任关系的建立,所以她非常认真,而且每天在治疗前会按照要求带着日记本来让我检查,从不间断。治疗持续了5个疗程,治疗的间隔时间也越来越长,到最后一个疗程间隔时间是一个月一次。她每个月要到安定医院做一次复查,每次复查结果都是病情在稳定减轻,她的服药量也越来越少,乃至在治疗半年后完全停药了,她的家人、朋友、同事也都感觉到了她的不断成长和改变,她终于走出了抑郁的阴霾。
结束治疗已经一年多了,在我追踪效果过程中,她真正的从容、自信、乐观了,现在的她依然保持着每天写日志的习惯,她告诉我已经写满了三个大本,这些快乐的往事让她充分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由于她家和我的咨询室在一个小区,每当有新的抑郁症患者,我都会邀请她来现身说法,而她每次也都会带着自己的日志欣然而来,给这些新的患者不同于咨询师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