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长大的“宝贝儿”

一位患了“双向情感障碍”的高二男生从市区来这里治疗。他患病已经2年多了,期间住了很长时间的安定医院,南开大学的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也为他做过20次咨询,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我为他做了几次治疗后同样感觉困难重重。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怎样能够帮他走出困境呢?

原来,这个高中生懒得出奇,每天要睡十几个小时,其余时间也大都在床上玩手机,一天只吃一顿饭,脸很少洗,牙很少刷,衣服很少换(这种精神上的萎靡也有药物的作用)。对我要求的每天必须有户外活动他也会听,但不论是去超市还是去公园都只是直勾勾的往前走,完成任务后就又回去躺在床上了。

这样的状态仅靠每天一个小时的心理治疗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恐怕再高明的咨询师也会无能为力的。于是我决定改变策略,和他父母商定让他和我吃住在一起,看能否拽的动他。同时,我也把底告诉他“恐怕全国的咨询师这样全程陪同的也不多,心理治疗的前提是本人有改变意愿,所以如果你不配合的话我也只能放弃了,而你也很难再有机会改变了”。这样让他自身有了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变从日常起居开始。我们商定上午八点半起床。但当八点十分闹铃响起,他会耍无赖“困死了,让我再睡会”,“好,再睡十分钟”。铃声再次响起,他还是耍无赖,我还会让他再睡会。但当八点半铃声响起来,我丝毫不再妥协,“难受着呢”,“哪里难受咱们去医院”;“让我再睡会”,“不行,怎么说的怎么办”;“别管我,你怎么这么烦人呢”,“这是原则,必须起来”!强拉硬拽把他弄起来,然后逼着他洗漱干净,逼着他按时吃饭、运动。由于事先有约定且对我有了一定信任,所以虽然不太情愿但也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这样一段时间过后他也适应了新的作息,并且配合度越来越高越来越享受生活了。

在这过程中,我又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他父母在和他通话时,都是称呼他为“宝贝儿”,而他也对这样的称呼习以为常。心理学有一句至理名言“问题在本人,根子在家长”,孩子的问题一定和原生家庭的教育理念、家庭环境直接相关。我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称呼可能就是造成孩子问题的“结”。因为“宝贝儿”一般都是对三五岁左右孩子的称呼,把高二的学生称为“宝贝儿”实际上是在父母的潜意识中把他定位在了三五岁,所以对他放任、骄纵、凡事替他做主,忽视了他作为成人的责任和义务。而父母这样长期称呼在他本人潜意识中也会形成自己是三五岁的孩子的定位,因而可以自由自在、任性而为,缺乏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感。我分别把我的分析和判断告诉了他们,让他父母以后直接称呼名字,为这个男生重新进行了定位。

孩子很聪明。在近距离的接触和治疗中,我越来越多地挖掘并让他认可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理解能力强,经常为我讲解他推荐的奥斯卡大片;情商比较高,会让我和他的接触比较舒适舒服;说话算数,只要认可和答应的事情就会兑现;学习认真,有好的学习习惯等等。这样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他变得表情生动、情绪稳定、生活节奏正常了。

赵伟|慧聪心理

我是赵老师,拥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认证。 蓟州慧聪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蓟州区委党校特聘心理讲师,蓟州区从事心理咨询第一人,蓟州区从事心理讲学培训第一人。 自2009年从业以来,已有累计超过1万小时的临床经验,帮助1200多名心理患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走出了困境; 为蓟州区处科级优秀人才、退役军人、甘肃武威、古浪干部开展“职场心理”、“亲子关系”等心理培训200余场次 咨询:13652157631

咨询案例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或
微信搜索zhaojian893053

QQ扫描上方二维码或
添加QQ好友309583052